“早熟”的婚恋文化发展

时不时看到朋友圈里面的各种有关恋爱、婚姻的内容,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真的是我们熟悉并且广泛接受的文化吗?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个样子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中国人的恋爱和婚姻习惯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恋爱需要每 XX 天、XX 月、XX 年在朋友圈晒一次;求婚需要单膝跪地、手捧戒指和鲜花,朋友们还要拍点 vlog 之类的助助兴;领证还要把两本结婚证拍照发到朋友圈;最后是结婚。结婚反倒新增的内容不是很多的样子。办婚宴,收红包,婚服、婚车、伴娘伴郎……这到底是个什么文化啊?

我寻思,朋友圈这个东西也才产生了没多少年啊?为什么不知不觉中,领证晒到朋友圈已经成了一种惯例了?仿佛不这样做就是不够爱一个人的表现。求婚也是,我都懵了:求婚是啥啊?从恋爱到结婚,难道不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吗?两情相悦,互相愿意,然后双方父母见个面把这件事情定下来,这才是中国的惯例吧?哦,对了,这在我国叫“定亲”来着。那求婚又算什么?为什么要搞得像是西方那样,最好还来个突然的惊喜,把女方“骗”到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地方,然后来一波什么鲜花、气球、朋友们冲出来来一波快闪合唱、单膝跪地捧着戒指,等等等等。真的是够“浪漫”的,但也够折腾的。

中国也有自己的折腾方法。中国某些地方喜欢过分夸大结婚这件事情的意义。就好比高考一样,一定要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里面,否则可能就不够虔诚,会被神明惩罚一样。各种排场一定是要到位的,钱使劲往里砸,还觉得靠收礼金能挣回来。那婚庆公司的腰包到底是怎么鼓起来的呢?中国还有一个传统观念叫做“人不闹,鬼就闹”。且不说这个逻辑的合理性了(为什么人闹了,鬼就不闹了?为什么我觉得根据破窗效应,鬼反而更觉得应该闹了才对),基于这个逻辑就诞生了臭名昭著的“闹洞房”。类似的新闻我就不赘述了。还有一种恶心人的方式,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位“活宝”扶着老花镜瞅了半天,终于从老黄历里面翻出来了一个良辰吉日:这周星期三中午 12 点前。结果第二天上午万一接亲时候遇上堵车,眼看着就快到中午 12 点了。算了,不往下编了。建议来一个小品《让一让,生活真美好》……不过话说回来,西方的“折腾”好歹是新人们“自找的”,中国的就未必了。

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新旧风俗,我真的已经懵了。但我不得不说一句:求求大家了,别再内卷了行不行😂?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愣是这几年被卷成了这副德行。为什么啥都要晒?能不能稍微要一点自己的隐私,一点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只想让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晓。其他人别说让他们为我助兴了,我根本没有任何联系他们的欲望,更不要说把自己的生活状态晒出来让他们看了。


2021 年 10 月 24 日更新:

听闻好友周六去拍婚纱照。他们一大早八点过去化好妆,到了下午才拍好了第一组,晚上九点多拍好了第二组。一天就只有中午点了个外卖。全天带妆,干什么都不方便。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排队……

我越来越能理解选择“裸婚”的年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