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更好的东西,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当中,经常会发现身边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看起来非常不思进取,几乎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能力,眼光非常短浅,无知却又不自知。我相信我的读者一定不会是这样的人,但大家可能又经常会去想,为什么那些人会是这种样子呢?他们怎么可以这么菜,却又不去想着提升自己,去追赶那些比自己更强的人呢?这篇文章我就想简单聊一聊我的看法。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现在是一位全职的程序员,虽然技术也说不上很好,但最起码与目前的工作内容相关的各项技术都已经掌握得七七八八。但我在我的工作当中,也发现了很多上面提到的例子,并且也多次感到困惑,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的蠢,而且毫无自知之明,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呢?在回想了我的过往之后,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答案。
回到我大二那一年。当时学校有 C 和 C++ 这两门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我所就读的专业并不是计算机,而是电气。这个专业其实在编程方面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所以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编程相关技术的学习不以为然。但我并不是这样,我对编程充满了学习与研究热情。也因此,当时我这两门课的成绩名列前茅。当时我还开办了一个博客,经常分享与课后作业相关的小知识,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当时年级里的同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博客,很多人听说了我的事迹,纷纷找来向我讨教,甚至称我为“大神”。我也为此沾沾自喜过很多次。但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我当时的水平绝对可以说是菜得离谱……
在大二的时候我就已经充分地开始接触编程,但直到大四,我才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 GitHub 账号,而实际会用 git 则是更晚以后的事情了。不仅如此,虽然我写代码可能还算有点熟练,但是计算机系所学习的很多基础知识我根本就是闻所未闻,比如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算法等等。更加可悲的是,这些东西直到我后来读博,才开始陆续有所接触。这完全可以说是一种目光短浅且不自知。
大四的时候,当时我的毕设导师有一次无意中提起,某某同学的软件能力非常强,写代码的能力很好,还会使用 git 等等。当时听完之后我其实是不以为然的,甚至觉得我的导师可能有一点轻视我的能力。本科毕设我做的是 Arduino 机器人,也写下了不少曾令我引以为傲的 C++ 代码。再加上我大二时候经常被人称作大神,所以当时我甚至有一种我的导师应该觉得“自己捡到宝了”一样的自负心理。后来还有一门课使用 Python 这门编程语言。当时我也稍微学了一点 Python,但依旧可以说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当时有一次的作业,老师提供了一部分代码。这段代码中出现了 argparse,也就是提供了在控制台调用并且传参的功能。但当时的我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我也没有去网上搜一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二十二三岁的时候。
后来到了 2019 年,我到某互联网大厂参加实习,并且当时做的还是与深度学习相关的算法。但当时我的水平实在是太差了,而且学习态度也非常不端正。更加遗憾的是,当时我的性格也很内向且自以为是,遇到问题总是喜欢自己瞎琢磨,并不愿意去找公司里我的导师,这就导致了我的那段实习经历可以说是惨败,最终几乎什么也没有做出来。不过那段实习经历多少给了我一点正面的意义,那就是让我充分意识到,我并不适合做学术研究,而是更喜欢做软件开发。也直接导致了我最终选择了现在的道路。
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我仍在校园,但是我的心已经离开了这里。那时候我才开始学习前面提到过的计算机系相关的各种知识,才开始去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并且在 LeetCode 上开始刷题,这才算是刚刚摸到了门。那时已经是 2021 年了,我也已经 28 岁。
回到现在,我也一直在学习,并且也充分意识到自己仍然有很多不会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带着我现在的认知去看我身边的一些人,时常就会感受到文章开头提及的那些问题。起初我也很不理解,并且怀着鄙夷的态度。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人走向成熟是需要一个契机的,或者说需要一个开窍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往往是偶然且可遇不可求的。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中缺少这样一个重要的契机,或者没有遇到一位贵人,那么恐怕会一直蒙在鼓里,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广阔天地,更无法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大二的 C++ 大作业是老生常谈的信息管理系统,但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数据库问题,但我从来没想过去搜索一下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实现;大四的时候,我被导师告知 git 的优越性,但依旧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定期打压缩包的方式已经足够;读研的时候,遇到我不熟悉的 Python 代码问题,我甚至都没有想过去网上好好搜索一番;在大厂实习的时候,即便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我因为性格原因,依旧丝毫没有把握住机会,去向更优秀的人讨教,而是固执地闭门造车;直到我亲自去投简历找工作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去系统地学习一下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基础技能。种种迹象表明,即便我现在相较于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优秀了许多,但当时的我明明有很多次机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却依旧丝毫不为所动,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难得的机会。这一点,我想放在绝大多数人身上,恐怕都是相同的吧。
我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要勤于探索,要时刻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世界上真正美好的、优秀的、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因为只有我们看到了更好的东西,我们才有可能意识到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其实并不够好。只有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目前是多么地无知。这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达克效应,或者换句话说,越有学问的人越谦虚,越无知的人越自以为是:
达克效应是指那些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能力较高的人则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当人们在某个领域缺乏知识和技能时,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会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在我的人生中就有幸有过几次这样的契机。2019 年实习的时候我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己引以为傲的能力在工作中究竟是否够用,以及是否能够换来别人对自己的尊敬;2020 年,当时陪女朋友(现在的妻子)找工作,有幸接触到了算法题,才意识到了自己这么长时间以来,学习路线中居然缺失了这么大一块拼图;2021 年离开校园自己找工作(社招),才明白了,真正的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这些宝贵的经历,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只是他们恰好出现了,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这也更显得他们弥足珍贵。所以,即便现在的我拥有了一点能力,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有了那么一点学识,但实际上,就在不久前的过去,我依旧是个十足的蠢货。这更加让我意识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以及很多在我看来可能是常识的东西,其他人如果完全不知道,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我的自身经历来看,我更加觉得我们要给这些人一些机会。每个人曾经都是不聪明的,但只要有了开窍的机会,或许很多庸人都是隐形的可塑之材。
你看,几个月前的我是否依旧有可以提高的空间?我的 上一篇文章 中,就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嘲讽之词。其实我曾经不也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
最后,一方面我们要明白自身的局限性,从而理解为什么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时刻有一种进取心,去主动追寻更好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从而不断地去提升自己。不去寻找那座“高楼”,如何去“望尽天涯路”?更加谈不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一天的到来了。而我一再强调的“要去追寻更好的东西”,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
- 我们要有机会去发现更好的东西,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有这样的机会。经常会因为内在或外在的原因,使得我们无法轻易接近真相;
- 我们要能够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否则即便我们看到了更好的东西,我们仍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不以为然;
- 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见解和学识,否则我们只会恼羞成怒、囿于成见、固步自封。
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任意一条做不到,都会让我们错失眼前的大好机会。其实现在社会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或许对于很多热点话题的针锋相对、截然不同观点的成因,或多或少都能够从这些角度找到答案。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平庸且不自知的,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缺少开窍的契机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根本没有办法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一切,充分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地幸运,并且试着去理解身边的那些愚蠢的人,并试着去了解他们,去启发他们,而不是轻易否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