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聊天技巧是在讨好别人吗
前段时间在 B 站看到 一个视频,并在评论区看到一条回复,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想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我的想法。
视频的内容有些老生常谈,主要是教大家一些聊天的小技巧。早年在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上就常见类似的介绍。核心观点是:聊天时尽量避免使用总结性语句,因为那会让对方难以接话,容易使对话提前结束。相对的做法是主动寻找并延展话题——从对方的话中提取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子话题,就能把话题持续下去。
给不熟悉的读者举个例子:视频里提到,如果对方说“我上周末去爬山了,累死我了”,你若只回“爬山确实挺累的”,这就是总结性的话,容易让对方没法继续说下去。更好的方式是抓住关键词提问,例如“你爬的是哪座山?爬了多久?风景怎么样?”这样就能引出更多话题。
用这样的一些小技巧就可以很容易把天持续聊下去。因为你有数不尽的关键字,也就可以展开数不尽的子话题。这确实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这样的技巧我在好多年前就学到了,从而让我在十几年前本科生涯的时候,能够跟别人一直聊天。
但我觉得更值得讨论的是视频评论区里的这条回复:

回复的内容很短,就一句话:如果聊天是为了讨好别人,那还是别聊了。
这句话乍听有点意味。表面上看,发言者像个有“骨气”的青年——他不愿为讨好别人而聊天,认为那没意义,甚至有些贬低自我。为了维护自尊,他宁愿不去聊天。但细想则显得不通情理,有些可悲。我们也能从这句话揣测出他的一些成长背景。
聊天的目的一定是放低姿态去讨好别人吗?
我不清楚视频里哪一部分触动了这位青年的敏感神经,让他认为聊天就是在讨好别人,或者至少他觉得视频中男方是在讨好女方。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话题明明是关于爬山,而且视频里是女方先抛出的题。但评论者却仍然误以为男方在“讨好”女方,刻意寻找话题、强行把话题聊下去。
当然,确实存在一方在讨好另一方的聊天:明明不感兴趣或不擅长,却为了维系关系而迎合;有时男生为追女生会努力了解她的兴趣,以便制造更多话题。这类现象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聊天的目的都是讨好别人,也不等同于降低自我姿态。

相信各位读者朋友都会同意,聊天可以是很快乐的。当你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是一个有趣的灵魂,你们可以聊很多很多的话题。你们会发现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点,甚至会因为对方的某些观点而感到兴奋和激动。当你有了喜悦或悲伤的经历时,你会想要与对方分享你的感受。你们会互相倾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这样的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你们更加了解对方。
我认为任何人只要能够从聊天中获得过这样的感受,都不应该会一股脑儿地把聊天想象成单纯在讨好别人。然而,评论区的这位显然不知道聊天是一个可以互相提供情绪价值的事情。或许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情绪价值这个词,因为他可能从来都没有体会过,他心目中的线下聊天只会带来精神内耗。
为什么有人会不以为然?
既然看到这里的读者都有上面的共识,那么我们就忍不住就要去思考了:为什么评论区这个人会这样想呢?他为什么会看起来这么孤僻、这么不屑于和他人聊天呢?
首先我觉得这个人极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画像:他可能是一个内向的大一或大二男生,平时几乎不和别人在线下交流。就算是交流,也只是和同学或室友聊一些简单学习生活。他或许可以从聊天中获得一些快乐,但是这并不是我们经常理解的私聊。而是他更习惯于在群聊中发言。并且与其说发言,不如说主要是发表情包,发一些梗图之类的。那么这样的聊天其实是不需要什么技巧的,同时也几乎是不可能收获什么持久的友情的。

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现实中极有可能严重缺乏与异性交往的经验。换句话说,他几乎不会和女生有任何的交流。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他和女生有交流,甚至可能还暗生情愫,那么他绝对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提升自己,去尽量多的去制造更多的话题,并且让自己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相信大家只要有过类似的经验,就一定深有体会。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强大的原动力,能够促使你去做很多这样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感情经历,虽然可能结局并不是完美的,但相信整个过程仍然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自己觉得非常有价值。为了追求自己所爱之人,做一些讨好又有何不可,又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呢?
显然,这位评论者可能缺乏这样的经历,否则不会轻易下这样的结论。他甚至可能从未暗恋过女生,因此对与女生聊天感到恐惧,甚至将女生视为高不可攀,不愿与之交流。再叠加当前网络氛围中的性别对抗等问题,形成这样的心态也并不奇怪。
我们还能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不知读者是否认同我对这位评论者的刻画。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他为何会变成这样?并且他的这条回复竟有 1000 多点赞(而嘲讽他的回复有 2000 多点赞),这表明他的观点并非孤例,确有不少人认同类似看法。
那么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社会上会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呢?我觉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第一条就是社会原子化。现代社会中,由于互联网等新的通信方式的发展,人们的社交距离变得越来越短,但是社交的深度却变得越来越浅。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交流,而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也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和疏离。人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或者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和接受。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和孤僻,甚至会对与他人交流产生恐惧感。

另一方面,我认为这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往往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矩,注重成绩和考试,而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与同学交流,或者觉得自己不被老师和同学认可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会让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内向和孤僻,甚至会对与他人交流产生恐惧感。在学校中,大家都只关注学习,就有可能会产生性格孤僻的人。这样的人因为长期缺乏社交方面的训练,就会越陷越深,最终变成像评论区这个人一样。
第三点可能就是一些比较零碎的原因了,比如泛二次元文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愿意圈地自盟,找不到有共同语言的伙伴;互联网上的男女性别对立,以及现在社会的高压事业率的攀升,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不去考虑恋爱结婚之类的事项;甚至还有一点,简中互联网举报之风盛行,大家互相都充满敌意,充满不信任。这些零碎的原因,可能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一些人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孤僻,最终导致他们选择不与他人交流。
结语
当时在视频下方评论区看到这条回复,我确实是感觉哭笑不得的。首先我觉得这个人确实是挺可笑的,他有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非常不成熟,非常幼稚,非常缺乏社会经验。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整件事情都很可悲。不仅仅是这一个人可悲,有那么多赞同他的人,社会上有这么多像他一样的人,才是真正可悲的地方。而这一成因,恐怕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是不可能有任何改善的空间。
我也不知道我们能做些什么。大家也都年轻过,知道自己在青春期、以及在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的时候,别人说的话是多么难以听进去。尤其是现在这个充满戾气的社会,想要去救赎这样的人,更是难上加难。但我的想法是,如果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了类似这样的人,并且你认为这个人有拯救的价值,那么我们还是应该想办法尽量去拯救他。或许这个人确实非常有趣,和他聊天也能够获得很多价值。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稍稍的讨好一下对方,不仅能够挖掘他的内在价值,也能够给对方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他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交圈才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