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片不完全相同的叶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这句话常用来带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观点。但其实我的观点与之恰恰相反:我认为人和人是相似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观点与“两片叶子”并不矛盾。因为两片叶子主要是从生物学、遗传学等角度来看待的。且不说人与人不一样了,人自己的每个手指的指纹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另一方面,我认为每个人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所能经历到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经历上学、恋爱、工作、成家等人生大事,所诞生的情感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类似的、可枚举的、易归类的。所以我的观点是: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是有非常相似的两片“叶子”

镜中人

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期间经历的几乎所有事情,或许都不是“孤独”的。不管是出身书香门第,抑或是出身贫困家庭;培养的第一个兴趣是看书,还是踢足球;班上的同桌是开朗大方,还是小肚鸡肠;擅长的科目是物理化学,还是历史地理;喜欢的女生是直发高马尾,还是齐肩卷发;失恋的一刻是痛哭流涕,还是淡然一笑;喜欢听的歌是周杰伦的,还是泰勒斯威夫特的;毕业之后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等等等等。任何事情,在这颗星球上,恐怕都不是唯一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其实人的性格、品行与能力,都是从这些经历中渐渐培养出来的。那我们可以大胆猜想:每一个人,或许都可以找到一个与自己极其相似的“镜中人”。而且虽然性格等素质靠经历来培养,但不代表必须完全相同的经历,才能培养出相同的性格。比如两个喜欢物理的学生,可能一个是因为父亲就是理工科出身,而另一位是因为从小就喜欢摆弄家中的各种大小电器;两个活泼开朗的人,可能一个是因为父母喜欢带孩子出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另一个则是在班上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从此变得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

这些“容错率”,无疑能够将找寻到“镜中人”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所以我大胆猜测,每一个人,不管你的性格、爱好、能力、品行如何,都能够找到另一个与自己非常相近的人。

就拿我来说,我喜欢编程,喜欢各种电子产品,喜欢音乐与乐器,喜欢背诗词古文,喜欢整理笔记,喜欢分享自己的见解……我相信,此时此刻,一定有另外一个人与我非常相近,甚至那个人可能做得比我还要好。我喜欢没事儿吹吹口琴自娱自乐,而那个人可能比我更擅长演奏乐器;我写字不好看,但是那个人或许可以写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当然,也不能这么自卑。我相信我也有一些做得比那个人好的事情。但我觉得那个人应该和此时的我一样,认为如果能够认识对方,将会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传送门

其实“镜中人”这个问题并不是我的这次思考的出发点。我自己曾经也算是爱好过理科,喜欢过科幻(小说、电影、游戏等等),所以自己也创作过一些自娱自乐的小说作品,就比如《神奇的传送门》。

传送门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任何物体——包括人类——只要走进了这扇门,就能够立刻从远处的另外一扇门中出来,而且是原模原样的,怎么进去就怎么出来,不会因此掉根头发。但是这就诞生了一个问题:出来的你,真的是进去时候的你吗?有没有可能像是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上面移动文件那样,先把文件复制过去,然后删掉当前的文件,这样就产生了将文件“移动”过去的效果呢?当然实际原理比这个复杂(比如在同一个分卷下,移动文件其实只是修改了“门牌号”;否则才是真正的“搬家”),在此不做赘述。

所以我想问问大家:如果有这样的“复制删除”传送门,你愿意使用吗?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进入门的你,会在进门的一瞬间毫无痛苦地灰飞烟灭,但你的全部信息都被原样复制到了另一扇门。最终,一个完全就是另一个你的人从另一扇门诞生,并走了出来,代替你走完剩下的人生道路

诺兰的电影《致命魔术》就有类似的情节(不好意思剧透了),不过电影中的传送门比这个更加恶劣——因为它只有复制功能,却没有删除功能。那怎么办呢?只能残忍地“手动删除”了。显然,传送门的使用者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但是因为某些原因,被迫一次又一次地使用着这个传送门,并一次又一次地残杀着自己的“同类”。

如果是电影中的传送门,那我自然是不能接受的——除非有两个我共存的可能(这又能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讨论了)。但如果没有这些残忍的过程,只是让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我替我走完剩下的路,那么其实我是可以接受的。我甚至想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能接受呢,有什么要犹豫的?那个人就是我啊。诚然我的脑子里的思绪,在我进门的那一刻就断了。但是有另外一个人能够完美继承我的全部,继续替我思考下去,而且都不会有什么违和感,那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这个完美继承,简直是太完美了。且不要说我从小到大经历的一切,我的全部性格与情绪,甚至我进门瞬间胳膊感觉有一点痒,在我出门的时候也能继续去感觉。所以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我,我的思维并没有断,甚至没有暂停。进门前的我的任何想法与要做出的决定,在出门后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另外,这和自寻短见,让另一个人替自己活下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另一个人也是自己啊。现在的你感受到的任何痛苦,都会复制到另一个人身上。你的寻短见是完全失败且无效的。反而你会多出一种感情——从门中走出来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变化时候的失望心情。

替代者

那么,请允许我问出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从门中走出来的,并不完全是你,你还愿意吗?甚至于,如果那个人压根就不是你,而是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与你有很多相似点的“镜中人”,你还愿意吗?

是的,我承认这个问题很荒谬。这和我当场去世,思维也真正地无限期停止有什么区别?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个有一点阴暗的道理: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如果这还不够阴暗的话,请这样想:每个人的存在与否,其实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我喜欢写代码,喜欢吹口琴,喜欢写文章,但是“另一个我”也有相同的爱好和相近的阅历,那么我想那个人也会写出同等质量的代码与文章,拥有同等水平的演奏能力——甚至连演奏的曲目表都是相近的。甚至这样的人远不止一个,可能有非常多个。如果再放宽点界限,那个人不必喜欢代码,只需要喜欢吹口琴和看动漫,那依旧有机会吹奏出我喜欢吹奏的歌曲。这样去想的话,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其实一点也不特别,每个人都是平凡的?

但这完全不等同于,我愿意让那个人从传送门中走出去。即便那个人或者那些人完全可以代替我去产出价值,但我终究是我。世界上少了我,也就少了我脑子里想的东西,少了一种可能性。同时,我身边的人也会因为少了我而感到痛心。这些都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绝对没有循循善诱劝大家“轻生”的意思。但这确实就是我的整个思考过程:从传送门,到两片树叶,再到一番故作高深的人生哲理。

我想我这次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已经进入了尾声。希望最后这一部分的内容没有给大家带来什么不好的心情。如果真的有,那不妨这样想一想:或许远方的某个和你很像的人,因为不幸的原因,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此时,作为他的镜中人的你,或许更加有一种责任感,因为要连带着那个人的一份去加倍努力,从而产出更多的价值?有些时候我就是这样想的。或许在某个地方,有一个或几个和我很像的人。他们也有很多想法。但是他们不太愿意去诉说、去分享、去写成文章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那么,只要我站出来了,这一份想法就不会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最后被默默带离这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