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阶级差异

今天我想聊一个我一直不太想去讨论的话题:阶级差异。我不想讨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它存在,它很真实,而且很扎心。阶级差异简直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儿时,到上学,再到工作;而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会无端地感到自卑,或者随意地瞧不起他人。今天我想就这几点聊一聊我从小到大所经历过、见证过、感慨过的阶级差异。


我能想起来的最早的差异,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学校每学期可以订杂志,比如大家熟知的《小学生作文选刊》(以下简称为《作文选》),但同时还有一些“闲书”,如《米老鼠》。《作文选》的定价我印象中应该是 12 元的样子,而《米老鼠》则直接“高达”100 元。关于《米老鼠》,我之前写过一篇《三本米老鼠》,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是一本很难像《作文选》一样有效提高考试分数的书籍,同时它比《作文选》贵得多。那么这个阶级差异就来了:大多数同学会遵从老师的“建议”购买《作文选》,而少部分学生会订阅《米老鼠》。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你这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就算是 2000 年初,每学期 100 块对于几乎所有的城市家庭来说都完全不是个问题啊?难道你口中的“阶级差异”就值这不到 100 块的差价?其实远不是这样的。阶级差异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差异这么简单,影响更为深远的,其实是物质差异所导致的精神文明的差异。购买《作文选》的家庭,和购买《米老鼠》的家庭,差距的远不仅仅是这 88 块钱,更重要的是一种从小就产生“分歧”了的育儿观念。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所谓的“穷养”与“富养”。

假如说一个穷养的家庭,家庭可支配年收入在当时是 5 万元,而富养的家庭是 15 万元,那么你就算是给了第一个家庭 15 万,他们恐怕依旧是不会让孩子去订一年的《米老鼠》的。他们差的根本不是钱这么简单。举个极端的例子:22 年年初国内最令人震惊的新闻当属徐州丰县的八孩母亲事件了。假如我们把这个“家庭”弄出耸人听闻的拐卖人口、铁链女、生育八孩(还 7 个都是男孩)这种后果的原因理解为这个家庭太贫困,那么是不是给钱就能改善这个情况了呢?比如一个徐州普通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是 4 万元出头(2021 年的统计数据),然后一次性给这个家庭 10 年的收入——40 万元,那么是否就能避免这些问题了?这位“父亲”是否就能够善待孩子们的“母亲”,而且也就不会生这么多孩子了?毕竟一个“普通家庭”是绝对干不出这些泯灭人性的事情的。

所以这就是阶级差异。一个穷养的家庭,会天真地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从而让孩子不去接触和读书关系不大的事情,甚至对于孩子的交朋友都要插一脚,先看看这人在班上排第几。如果是前十,那会欣喜若狂;如果是比较靠后,那就会愁眉不展;与此同时,富养的家庭,就会觉得除了学习成绩,孩子的其他素养也是很重要的,也需要去进行培养。而他们的孩子,也不会太把钱当成一个问题,从而变得“人穷志短”。


小学时候,大家都傻乎乎的,整天无忧无虑,根本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这些问题在当时看来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即便长大之后,毕竟那时候的其他人也都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不太愿意去承认这些差异。但就算是小学,也不要因为大家都在一间教室里,就觉得其实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反正身高就一米出头,分数也就是在 60~100 之间浮动而已。其实班上同学间的差距依旧是巨大的。很多孩子都会上课外班,但有的是去学钢琴、萨克斯、单簧管、小提琴(这些乐器最便宜的也要一两千);差一点的也会去上乒乓球班、游泳班等等;而有的则是去上什么作文班、英语班、硬笔书法班。

每到元旦,班上组织大家表演节目,这时候有的人就能够从容应对,而有的就不知所措了——演奏乐器什么的,压根就不是应试教育涵盖的内容。就算是音乐课会教大家吹竖笛(几乎可以说是最便宜的乐器了,当时 10 元就能买到一个六孔的),他们回到家里,面对的依旧是不一样的环境。有的父母觉得吹竖笛就吹呗,孩子喜欢不就好了;而有的父母一看到这就来气:你作业写完了吗?今天的功课复习了吗?明天的功课预习了吗?之前的错题整理了吗?还有闲工夫在这儿不学好。


这个问题在小学其实更为突出,因为小学是没有入学考试的,也就少了一层筛网。但即便是到了需要经历中考这一门槛的高中,这个问题依旧存在。别的先不说,我在高中的时候,每次看到班上有人会买零食分给大家吃的,我都非常不能理解。我知道这样会变得受欢迎,但是我怎么也学不来这一份“慷慨”。原因我想其实很简单:我口袋里的零花钱从来没有超过 20 过,普遍是 10 块的样子。我自己买零食还不是很舍得呢,还买来分给大家,搞得自己吃不了几口?还是算了吧。

再来看看学习生活,那差别就更大了。就拿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有在竞赛班然后高三走关系买了一等奖(据说要花 10 万元)从而保送或者高考加分的;有高一高二随便玩玩,高三专心学习雅思最后出国读大学的;有学习成绩非常一般,充其量二本的水平,结果高考莫名其妙考上了 985 的;有家里有电脑而且父母让玩,培养出了对计算机的兴趣,并参加计算机竞赛的;有能直接组建一个学生社团当社长的(当时整个学校也不过是只有一两个社团而已);有世博会期间直接请一个星期的假跑去上海玩了一圈的;有毕业之前连省都没出过的,也有老早就办了护照、假期到处去旅游的;有高三突然就“移民”去北京的;有为了能在自主招生考试上有不错的表现,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了各种证书的;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故事,绝无半点虚假。所以你说,人和人能一样吗?

到了大学,大家都“长大”了,也自由了,于是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有的人天天吃食堂,一个月生活费只要 800 块,而有的人浑身上下都是名牌;有的人假期坐十几二十个小时硬座回家的,而有的人每逢假期都直奔机场(坐飞机的家反而离得更近);有拿到奖学金之后给自己报了新东方的,也有直接拿去出国旅游的;有天天去图书馆备战考研的,也有直接花上万元找中介帮忙申请留学的;有……算了不说了,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好像是比起小学,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但其实,人往高处走,我觉得反而是和身边人的距离越来越小。为什么会有种错觉,仿佛在大学,差距比小学大得多?其实就是我前面说的,小学时候大家都年纪尚小,还没来得及展现自己的家境——总不能小学生手拿一部 iPhone,用 Dior 口红,背 CHANEL 包吧?年龄越来越大,能看出差别的地方也就越来越多。但归根结底,都是阶级差异所导致的。

每经历一次升学,都会对身边的人进行一次提纯。初升高,经历了中考之后,身边人大都是成绩差不太多,精神文明生活也差不太多的;经历了高考之后,该出国的也都出国了,跟你在一起的是中考已经筛选过一波之后,二次筛选出来的。当然这里面又添加了“杂质”,也就是来自其他地区的跟你差不多的人。但总体上来说,阶级差异是“天生”的,而它对于人的一切内在素养和外在表现所造成的影响都是与日俱增的。小学时候可能看起来差不太多的两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差距越来越大;而大学时候看起来差不多的两个人,恐怕这辈子就真的差不多了。“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会登上适合自己的顶峰——但是世界上的顶峰不止一个,而是密密麻麻铺天盖地一大堆,不知不觉就“人以群分”了。


阶级差异除了带给人精神世界的巨大差别,还有其他更复杂也更无奈的影响。之前已经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高中时候我不愿意买零食分享给大家。这看似平凡的一件事情,其实可能会导致人的自卑,会觉得不如人:为什么他们就可以大大方方的,而我就做不到?这种情况还可以推广开来,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就愿意去玩什么射箭、射击、滑雪、保龄球之类的,而我到了假期就只能一个人一台电脑玩一天:为什么有的人高铁飞机随便坐,而我父母却希望我省钱坐 K、T 字头的火车;为什么有的人天天参加聚会吃大餐,而我只能面对食堂里的两素一荤的套餐?有没有一种可能,如今的这种差异,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注定了

除了自卑,还会让人自负。小明虽然也不是出身于富贵人家,但是如今也买得起三千块钱的安卓手机了。每次在地铁站焦急地等待过闸机的时候,都气得想骂人:明明手机上有这么好用的电子钱包和 NFC,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傻了吧唧的非得去慢吞吞地打开二维码,扫半天浪费时间?可能小明从来没想过,国内究竟是什么价位的安卓手机才会标配 NFC,以及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教自己的父母开通电子钱包和使用 NFC 吧。

疫情期间,所有人都只能呆在家里,但是有的人就过得好好的,有的人却因此而失业、交不起房租房贷、没有东西吃,穷困潦倒。这一现象,我想很多当今的大学生可能都是想不通的:这帮人也太菜了吧?一个月一两千的房租都交不起?一个月不出家门都能吃不起东西?你活得太失败了吧?莫非是月光族不成?连一点存款都没,防范危机的意识也太差了吧?这种人就应该被社会所淘汰……这样的观点,不就是典型的现代“何不食肉糜”吗?而诞生出这样的观点,甚至不需要降生于什么“富贵人家”,导致这一想法非常普遍。


阶级差异永远都是有的,也永远不可能得到消除。我希望所有看过这篇文章的人不要因此变得极端,变得仇富,变得嫉妒,变得自卑,变得绝望,认为自己从小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永远无法跨越这道阶级鸿沟,认为那些从小比自己更优越的人都无比可恶,他们的慷慨根本就是对自己的嘲讽等等。而另一批人也千万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就是觉得自己高人一头,甚至产生了“我过得比别人好就是因为我比他们努力,他们太懒惰了”之类的想法。同时我完全没有觉得处于相对更上层阶级的人就是有原罪的,也不希望这些人会觉得,别人连饭都吃不起,那我是不是不应该吃什么大餐,不应该花钱这么随意,不该去培养什么小众兴趣爱好?其实都不是的。“穷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去想办法弥补;“富人”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去充分利用它,同时时刻保持着应有的谦虚。阶级差异存在且无法消除,我们要做的是承认它,了解它,直面它,然后忘掉它

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它的存在,以及它所造成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够去想办法冲淡它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差异。不改变这个,就算是有钱了也没用。贫瘠的精神世界,就算是富翁,也只能培养出败家玩意。而提高自己及后代的精神世界,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就比如不拦着孩子吹竖笛,其实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培养出音感、节奏感、旋律背诵能力乃至即兴演奏和编曲能力;让自己的孩子买一本漫画书,也不见得就会从此让它步入歧途,反而有可能会培养出孩子的幽默感,绘画能力,以及创造力。

另一方面,我们要忘掉它的存在。因为它终究是存在的。如果面对所有问题都只会去归咎于阶级差异,去感到自卑与嫉妒,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通过后天的努力,即便起跑线不一样,每个人依旧有变得出色的机会。我们要忘记那些所谓的阶级差异,去抛弃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更多地关注于人自身的品质,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去交友,去沟通,去学习,去进步。